設計文刊 Life Article

格蘭穆卡特,在法納拿感受真實際遇

Glenn Murcutt remembered in Faranah
 

一段音樂學習之旅;一個終生受用的建築觀

Update on March 13th, 2014          Author + Photographer=Ryan Kuo
        
    前篇文章說了一堆旅遊的趣事,說穿了其實也就是喜好非洲音樂的程度到了稍稍瘋狂的地步,在學習非洲音樂的旅程中,也陸續發現一些有趣的當地建築可以跟大家分享,其中就以法杜巴烏拉雷(Fadouba Oulare)在幾內亞中部法納拿的家最是特別,也就是我們一行人稱呼的「獨棟別墅」。

法杜巴烏拉雷 Fadouba Oulare

    深入幾內亞內地學習音樂的旅途中,因處於山坡邊,開闊的遠景,空氣算是比起首都及一般城市來的清新許多,路上見著一棟棟可愛的圓錐狀小屋,或是些看似不起眼的非洲房屋,其中就屬我住在法納拿時的獨棟小別墅最為經典。
 
 
    獨棟小別墅外圍環繞著矮圍牆,可當作座椅,其實裡面也才五坪大小,主要建材為泥土、樹枝、稻草。一直以來非洲當地交通非常不便利,所以在構築建物時所使用之建材,通常都是就地取材較多,所有建材也就會因地區而有部份不同。此地建造的獨棟小別墅外部牆面形狀呈現圓柱狀,以當地的紅土混和部分稻草及細砂粒,來製作外牆土磚,其實作法跟福建土樓構築之牆體的夯土牆非常類似。當地有錢一點的人,還可以加一些類似像一般泥作的海菜粉,實際問了當地師傅也聽不懂,只知道會有點黏黏的粉加在土壤裡,加入了合適的材料配比,另外加上黏土以及像是稻殼的材料,放入適當的水量。(一般來說每立方公尺的土量約需要三十二斤左右的稻草量,水量則依黏土之含水量作調整,這裡則是用葫蘆的碗瓢計算,跟當地人個性一樣感覺有些隨意)。將所有材料拌合,用手腳踩踏均勻,最後拌合好的材料呈現泥團狀,倒入木製模具中,約四分之一量,逐步以重物壓實,製作好土磚後即可脫模,在戶外曬乾備用。
 
 
    當地師傅所做的土磚,雖然沒有台灣夯土磚密實的處理過程,也算是比起鄰近村落的其他建築物來說,已經稍微紮實的土磚。另外,在非洲幾內亞一般建造傳統房屋時,都會避開雨季期間,這裡的雨季時常是連續六個月天天下雨,這可是一連下好幾十天都不停歇的狀態,所以要怎麼曬乾呢?最後曬乾完成之後取用的土磚,一個個以二分之一交丁的工法,在基地延著圓柱形邊緣一一砌上,土磚外部再以泥糊狀的泥礫像敷面膜般的方式塗上牆面,填滿隙縫及土磚面,待乾燥後重複施作三五回,強化外部減緩雨水侵蝕及破壞。
 
    上頭圓錐狀造型,是用大量的稻草堆砌出來的屋頂,主要在烈日下提供散熱的效果,下雨天達到排水的作用,除防漏也可以減底雨滴拍打的聲響,其實這一類工法在過去的農村社會裡也算常見,台灣有些地方還會選用山棕葉、稻草、五節芒、甘蔗葉、茅草…等,若可以在底層餔上防水布,效果可以更好,可惜這裡物資缺乏,從內部只看見零零星星的竹子架構成圓錐狀的天花板。
 
 
    解決「熱」及「潮濕」一直是舒適房屋的要件之一。難得有機會住在非洲傳統的獨棟別墅,又是出自音樂大師親手蓋的房子,固然覺得新鮮有趣,但白天屋內的熱氣沒有排出屋外,即便開啟前後門,在夜晚雖入夜的早,牆面及土磚吸收了白天日曬的熱能,沒辦法消去;加上擔心若開門後,在沒有紗窗的情況下,夜晚蚊子的叮咬會招來瘧疾的可能,可是關上門卻導致無法通風。所以,雖是獨棟別墅,但整體上的居住品質經驗基本不是挺好的。其實在我的建築經驗下,這些的確是可以獲得適當的改善。此時,回想過去閱讀的生態住宅中,眼前浮現了幾位知名建築人的畫面;格蘭穆卡特(Glenn Murcutt)就是其中一位。

格蘭穆卡特 Glenn Murcutt

    澳洲知名建築師格蘭穆卡特的建築作品以「輕觸著大地」(to touch this earth lightly)著稱,以紮實的數學計算、精通的物理科學,以及高尚的人文修養,常思考人在地球環境中應如何謙卑自處,也由於深受澳洲原住民毛利人影響,強調保存資源的重要性,應對於建築與環境的敏感關係,而著手於自然生態的設計。另外,他同時也強調時間是一個好的設計藥帖子,他平均著手的設計案都會花上3~5年的週期做設計,的確都是我們該省思的地方。
 
 
    格蘭穆卡特設計的高架住宅,此建築是我想到最適合放置在非洲的建築居所,是由建築師格蘭穆卡特所設計建造,基地位在澳洲北部熱帶Yirrkala地方,有著熱帶氣旋的條件,大風和大量雨水的特殊氣候,除了需解決固有的氣候條件,還必須處理當地的經濟及文化條件問題。設計上,此建築物刻意放置在海岸不遠處,視野環繞大自然美景。但除了環境的清幽與綠野帶來的美麗之外,畢竟戶外還有許多未知隨之在側的危險因素。其實,不管是蟲害還是氣候,對於人們來說,建築本就應該是一個可以安心居住的住所。為解決這一類問題,建築師格蘭穆卡特在主要設計概念橋段,做了幾個非常關鍵的設計。
 
 
    第一是將屋子「架高脫離地面」,避免破壞到原有地貌,也為避免接觸地面由白天經過日曬關係所產生的輻射熱。另外還可以防止蛇的入侵,以及留給昆蟲自由移動與棲息的可能。其實一般世界上潮濕及高熱的環境把房屋架高,設計目的是達到防潮的設定,由於潮濕的土壤大地,常因為季節性的變化,造成潮溼的生活環境,所以整體上經由隔離的方式,讓濕氣不會傳到房屋內部,也就不會造成建築材料的損壞,人在居住時也就更舒適自然。
 
    第二是為達到「消擬空氣熱氣」,是希望透過空氣流通及熱浮力效應,達到通風散熱的效果。在北面迎風的條件下,設計上兩側開啓大量的窗戶,透過轉動打開的膠合木材屏幕,以及在上方的雙層屋頂也開啓出風管的處理機制,創造了微氣候效應,使室內得以迎進了涼風,在一年四季皆有效果。
 
    第三是「深雨遮設計」,透過物理環境下的精密計算,精緻的金屬板屋頂佔了一大部份,誇張的深屋簷避免夏天的陽光,卻足以讓冬季的陽光照在玄關附近,讓原本容易在夏天曬進來室內的條件改善許多,室內的建材及傢俱物件不會因此而受熱,在白天時間也有足夠的室內照明。
 
    第四是「經濟效益」,在設計上以便利性的組裝安置,此一合理性的組合與構成設計,以澳洲特有的硬木完成皮層架構,簡易組裝的鋼架結構系統,得以在確認安置基地後,將所有部件裝載運輸到現場組裝,施作過程只需要幾名裝配工即可,使得建構房屋如同組合玩具一般容易。預製、運輸,組裝,短短四個月完工,樸實物廉的浪版、輕量化的鋼構架,以上等等在地容易取得的建材條件下,形成廉價而有效的建築工法,適切的存在於一般節約資源的計畫之中。
 
 
    這棟建築物的存在,以及內置家具的元素,由一個廚房工作台,一個櫃體或床,一個浮動透氣的窗口…等等,簡簡單單的配置下,卻能提供一個安心舒坦的空間環境,其居住者可以自在地觀察地平線及自然環境的變化,並且享受環境與人、人與動物之間的平衡生態。此建築是為高架生態建築模式平台,提供一個最好的設計示範。
 

備註

    1. 法納拿(Faranah)位於中部地區,為熱帶草原氣候,年降水量內陸為1000~1500毫米平均海拔900米的富塔賈隆高原。尼日河、塞內加爾河和甘比亞河,三條西非主要河流均發源於此,所以被稱為「西非水塔」。
    2. 格蘭穆卡特(Glenn Murcutt),為澳洲建築師,2002年普利茲克建築獎得主。認為人類的存在價值應以身為地球的資源保護者而自居,並非自然資源的擁有者。在人類歷史上,人們因為生活社交及居住安養之需求,所建造的建築物對土地而言是個「侵入」的角色,在必要之時應「輕觸大地」的方式進行設計。
 
<< 1 >>